周恩來
周恩來(1898一1976)字翔宇,曾用名伍豪等。祖籍浙江紹興,生於江蘇淮安。畢業於天津南開學校,後赴日本留學。1919年回國,參加“五四”運動,發起組織覺悟社。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。1921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次年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,翌年改名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,任旅歐支部書記。並任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。1924年回國後,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、常委兼軍事部部長,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,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、副黨代表,主持建立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握的武裝──獨立團。1926冬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,後兼中共江浙區委軍委書記。1927年3月領導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。5月,當選為中共五屆中央委員,政治局委員,任中央軍事部部長,7月任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,8月1日領導了南昌起義,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。1928年黨的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,旋任組織部部長、中央軍委書記。黨的六大後的近兩年時間內,周恩來實際上成為黨中央工作的主要主持者。1931年12月到中央蘇區後,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、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總政委、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。1933年春參與和指揮紅軍第四次反“圍剿”。1934年10月參加長征。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,會後和毛澤東、王稼祥組成3人軍事指揮小組,領導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。1936年西安事變後,任中共全權代表,經過談判,迫使蔣介石接受了“停止內戰,一致抗日”的主張。抗日戰爭時期,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,中共中央長江局副書記、南方局書記,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。1939年來浙視察。長期駐在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、重慶領導黨的工作和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。1945年後任中共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、書記處書記。抗戰勝利後,和毛澤東去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,簽訂《雙十協定》。1946年國民黨政府撕毀協定、發動全面內戰後,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參謀總長,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全國解放戰爭,同時指導國統區的革命運動。新中國成立後,任政務院(後改為國務院)總理兼外交部部長、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,全國政協第一屆副主席、第二至四屆主席,在黨的八屆、九屆、十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,八屆、十屆中央副主席。曾在浙江陪同伏羅希洛夫、尼克鬆、西哈努克等外國元首進行國事活動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同林彪、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鬥爭。1976年1月8日在北京病逝。主要著作編為《周恩來選集》。浙江諸暨有“周總理在楓橋紀念館”,紀念1939年3月31日周恩來徒步從紹興到楓橋,在楓橋大廟向各界人民宣傳抗日救國十大政策。浙江青田有周恩來1939年1月為青田東源小學創立題字“中華民族新希望”的紀念碑。此外,紹興市有“周恩來祖居”、杭州有梅家塢“周恩來紀念館”、臨安禪源寺有“紀念亭”等紀念性建築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