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JAM
Zhejiang Association of Michigan
密   歇   根   浙   江   同   乡   会
Home | About | News | Events | 浙江名人 | 杭州诗词 | Contact

章太炎

章炳麟(1869.11936.6),字枚叔,因敬慕顾炎武(名绛)、黄宗羲(字太冲),改名绛,号太炎,杭州余杭仓前人。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、思想家和国学太师。周恩来同志曾称誉太炎先生“是我们浙江人民的骄傲”。

 

太炎9岁起即在家受到外祖父与父亲良好的汉学启蒙教育。16岁,应童子试,因再未果。从此,放弃科举,一意治经,细读经训,旁理诸子史传。23岁,父亲去世,入“诂经精舍”,拜俞樾为师,潜心治学8年,奠定深厚的国学基础。

 

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,太炎走出书斋,“不忘经国,寻求政术”。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),钦佩康有为等人“公车上书”,报名加入“强学会”,捐银16元充作经费。次年,应梁启超邀,任《时务报》撰述,投身变法。数月后,因梁神化孔子,吹捧康有为为“南海圣人”,意见不合而离去。次年,与宋恕、陈虹等在杭州发起成立兴浙会,创办《经世报》,任总撰述,兼任上海《实学报》主笔,继续宣传变法。后又离开两报,另组译书公会,出版《译书公会报》,译介国外“近时切要之书”。二十四年,应张之洞邀至武昌。张之洞以所写之《劝学篇》,请太炎润笔。文中竭力宣扬“忠君保皇”,太炎针锋相对,提出“革命论”。两人决裂,太炎悻悻然返沪。未几,变法失败,太炎遭通辑。九月,由日本友人介绍,流亡台湾,任台湾《日日新报》记者,并为梁启超在日本出版的《清议报》撰稿。

 

二十五年五月,赴日本,由梁启超介绍,首次会晤孙中山。两人“相与谈论排满方略,极为相得”,都认为:中国不经流血斗争,革新无望。七月回国,任上海《亚东时报》撰述。以后往返于杭州、余杭之间,对维新以来的经历作反思,结集出版了第一部政治、学术论文集《訄书》。

 

次年七月,八国联军进犯北京,唐才常邀集社会名流,召开“中国议会”。太炎竭力反对其“一面排满,一面勤王”的宗旨,申言:“诚欲光复汉绩,不宜鼠两端,自失名义”,当场宣布脱会,割辫与绝,并作《解辫发》,立志革命,清廷下令通辑。二十七年,归里度岁,捕卒至,避于镇西龙泉寺。为使亲族名受株连,族人商定由其长兄宣布,诈称已驱太炎出族。后经吴君遂介绍,赴苏州东吴大学任教。往谒俞樾,俞斥他从事革命是“不忠不孝,非人类也”,太炎写《谢本师》,表达义无反顾的革命决心。在东吴又因宣传民族大义,张之洞电令通辑,于二十八年再次流亡日本。

 

在日本,与孙中山握手定交,商讨革命大政。制订平均地权方案《均田法》。又和秦力山等发起,在东京举行“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”,手撰大会宣言,号召中国留日学生“雪涕来会,以志亡国”。同年七月,从日本潜回故里,重订《訄书》。二十九年,康有为著文鼓吹保皇言论,妄言“中国只可行立宪,不可行革命”。六月,太炎发表《驳康有为论革命书》,指出推翻清朝腐朽统治,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,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;并直斥光绪帝为“载湉小丑,不辨菽麦”。与此同时,为邹容《革命军》作序,誉之为“义师先声”。又与邹容、柳亚子等人连续在《苏报》上发表文章,向清政府展开猛烈的政治攻势。为此,上海道和工部局勾结,指名逮捕章太炎、蔡元培等人。太炎说:“革命就是要流血,怕什么,清政府要捉我如今已经是第七次了。”六月三十日上午,巡捕至,太炎大义凛然,指着自己鼻子说:“余人俱不在,要拿章炳麟,就是我!”邹容闻讯,也挺身而出,两人被拘,震动全国(即“苏报案”)。额外公堂判两人“永远监禁”,舆论大哗,迫使各国公使团改判章太炎监禁3年,邹容2年。在狱中,太炎英勇不屈,仍时时关注国事。

 

三十二年六月出狱,孙中山派专使迎至日本,受到革命党人热烈欢迎。七月七日,由孙中山主盟,加入同盟会,任同盟会机关报《民报》主编,以犀利之笔,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罪恶,抨击资产阶级改良主义,“所向披靡,令人神往”。同时,又为留日学生讲授中国语言文学学、经学、诸子学,并为鲁迅、钱玄同、许寿裳等开设特别班,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精深博大的学术思想,影响了一代学术,培养了一大批第一流学者。三十四年,《民报》被日本政府封禁后,专事讲学和著述,写成《小学问答》、《新方言》、《文始》、《国故论衡》、《齐物论释》等专著,研究汉字古音的音质,明确阴声、阳声定义,订出正确、严密的古韵23部、古声21部。

 

太炎与孙中山、黄兴的关系本甚融洽,后由于在民权、民生和革命策略方面意见有分歧,加上内奸挑拨,遂发生激烈冲突。宣统元年(1909)二月,太炎与陶成章等人在东京重组光复会,被推为会长。武昌起义爆发后,自日本返国。在各派政治力量斗争中,一度思想模糊,与江浙上层人物,发起成立“中华民国联合会”,主编《大共和日报》,提出“革命军起,革命党消”的口号。袁世凯任大总统后,应召去北京,受聘为高级顾问,任东三省筹边使。并将中华民国联合会与张謇的预备立宪公会合并组成统一党。民国2年(19133月,宋教仁被刺后,认清袁世凯真面目,赶回上海,也不、黄言归的爱国热肠,固辞亲友劝阴,冒险北上。以大勋章作扇坠,临总统府之门,大骂袁世凯,被袁软禁。又以绝食作抗争。袁世凯死后始获释返沪。

 

67月,张员复辟。9月,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,任太炎为护法军政府秘书长,奔走于西南各地,争取西南和广东军阀支持。几经碰壁,一度失去信心,思想消沉,寓居上海,杜门不出。13年,脱离孙中山改组后的国民党。“四·一二”事变后,太炎严词斥责蒋介石叛变革命,主张“国民应起而讨伐之”,遭国民党政府通缉。于是退居书斋,卖文鬻字,自称“中华民国遗民”。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,章太炎再次奋袂而起,痛斥蒋介石“勇于私斗,怯于公战”,呼吁抗日。上海“一·二八”战起,太炎向十九路军通电致敬,协助夫人汤国梨创办伤兵医院,手撰《十九路军死难将士墓表》,且不顾老病之躯,北上见张学良,而商抗日大计;在燕京大学讲演,号召青年共赴国难。22年,与马相伯发表“二老宣言”,又与马相伯、沈恩孚发表“三老宣言”,激烈抨击蒋介石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反动政策。“一二·九”运动爆发后,致电宋哲元:“学生请愿,事出公诚。纵有加入共产党者,但问今日之主张何如,何论其平素!”

 

23年,迁居苏州,创立国学讲习会,主编《制言》杂志。25614日病逝于苏州。国民党政府许以国葬,但徒有虚言,暂厝寓所后院。解放后,中共中央根据章太炎遗愿,由江浙两省人民政府主持,于195543日,移柩杭州,安葬于南屏山麓。

 

章太炎著作宏富,集辑为《章氏丛书》、《章氏丛书续编》、《章氏丛书三编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