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第周
童第周(1902~1979)宁波鄞县赤堇乡童村人。父教书为生,家清贫。童第周幼入塾,后进村上冠山小学,1918年毕业,入宁波效实中学,192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,1927年毕业后任教中央大学。1930年,得亲友资助赴比利时,初在布鲁尔从生物学家勃朗歇尔在实验室工作,继入北京大学生物系。1934年得博士学位。回国后历任山东大学、中央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复旦大学教授,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,英国剑桥大学、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。1948年,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邀请,至国外考察。
建国后,任山东大学教授、副校长,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站副站长,海洋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所长,中国科学院副院长,生物学学部委员、主任;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三、四、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员,政协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。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翌年3月30日病逝,1987年宁波效实中学校园建其半身雕像。
童第周系中国实验胚胎学主要开创人,是中国著名生物学家、教育家、实验胚胎学家。他与夫人叶毓芬同从事发育生物学研究,居国际同类研究先进行列。早期研究脊索动物、鱼类及两栖动物卵子发育能力,有独特发现。50年代始,系统研究文昌鱼卵子发育规律,为确定文昌鱼在动物学上的位置提供重要证据,丰富实验胚胎学理论。60年代后,主要研究脊索动物、鱼类及两栖类细胞核、细胞质,对个体发育、细胞分化、性状遗传的相互作用,富有创见。70年代,与牛满江教授合作,首次从鲫鱼卵巢成熟卵子中提取信息核糖核酸,注入刚受精的金鱼卵,促成遗传型特性形成。他在研究海洋有害生动防治、经济水产动物人工养殖、经济鱼类育种新路径等,亦多有贡献。著述有论文、专著等70余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