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|
---|
Home | About | News | Events | 浙江名人 | 杭州诗词 | Contact |
---|
金仲华金仲华是中国现代声誉卓著的国际问题专家、信息工作者和德高望重的社会活动家。建国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、上海市政协副主席、中华全国信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。 金仲华1907年生于浙江桐乡梧桐镇的一个小学教师的家庭,父亲金汇芳是个清朝秀才。金仲华在浙江嘉兴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之江大学。20岁大学毕业,以优异成绩被上海商务印书馆录取。 1932年1月28日,日寇发动“一·二八”事变,地处闸北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被炸毁,总经理张元济只好宣布全体员工解雇。金仲华到塔斯社上海分社工作,主要任务是将苏联发来的英文原稿译成中文,发往全国各地。在这里,他接触到大量国际问题资料,开始深入研究国际问题,为以后成为中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迈出了第一步。从1937年起,30岁的金仲华担任《世界知识》主编。当时上海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纷纷投入爱国救亡运动,金仲华与邹韬奋合作办报刊,启发民众觉悟,号召团结抗日。他们先后出版了《大众生活》(最高发行数为20万份)、《永生》、《生活日报》、《生活日报周刊》等。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,金仲华带着《世界知识》经香港转移到武汉。1939年夏武汉告急,他又携《世界知识》到广州继续出版。后来广州又告急,他就挟《世界知识》到香港出版。在香港,由廖承志介绍担任华侨巨贾胡文虎创办的《星岛日报》总编兼主笔。从此以后,《星岛日报》面貌一新,高举抗战、团结、民主和反法西斯四面旗帜,深得人心,发行量与日俱增,成为抗战期间中国南部一份最有力量的进步报纸。他还担任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副院长并亲自授课,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香港分会,确立了其国际问题专家的地位。 《星岛日报》团结抗日的进步立场,遭到了国民党的痛恨,最后老板胡氏被国民党压服,金仲华不得不辞职。 1938年秋,金仲华加入宋庆龄组织的“保卫中国同盟”,担任中央执行委员并编辑中文版《保盟通讯》。对外争取外援,支持解放区抗战。战前金仲华早已作为宋庆龄的助手而工作了,他为宋庆龄翻译(将宋的英文原稿译为中文)、润色、修改她的文章,向国内外发表,取得了很大成绩。现在正式成为宋庆龄的助手,并肩作战,给了她莫大的帮助。宋庆龄对金仲华辛勤工作并作出的卓越成绩十分赞赏:“他乐于帮助我,从不令人失望。” 1941年12月香港被日本占领,宋庆龄和金仲华先后脱险。宋飞往重庆,金则乘小船到澳门,辗转到达桂林。在桂林,他担任《广西日报》主笔,继续笔耕,宣传抗战。 1944年夏,日军对湖南、广西两省发动大规模进攻。金仲华在湘桂大撤退中来到重庆,与宋庆龄重逢。在重庆,金仲华仍作为宋的助手为保卫中国同盟工作。金仲华还进重庆美国信息处,担任译报工作,后升译报部主任。他通过这一特殊渠道,把解放区的消息如实传播到海外。1945年抗战胜利后,金、宋先后回到上海,两人继续合作。解放前夕,金仲华由党派到香港办《远东通讯》(英文)。后来因另有任务,离开香港进入解放区,参加陈毅的第三野战军渡江,解放上海。 解放后,宋、金两人重新合作,金赤诚为宋领导的中国福利会工作,为儿童谋福利。解放初期,金仲华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,接收《新闻报》,后任《文汇报》社长。1952年至1966年任上海市副市长,主管文教和体育卫生。此外还担任了21个职务,可以说是民主党派中与共产党合作、患难与共、肝胆相照的典范。 金仲华身居高位,学问渊博,但待人接物诚恳谦和,廉洁自律,平易近人,毫无官架子。1964年他率领中国艺术团赴西欧演出回国,去机场接他的司机问:“金市长,你的行李有哪些?”他指着那只半新的黄皮箱说:“我的行李还是你送我出国的那只箱子。”在担任副市长期间,金仲华仍紧跟孙夫人,为争取世界和平奔走海外。此外还帮助宋庆龄创办《中国建设》杂志。 文化大革命中,金仲华遭到了严重的迫害,最后含冤自尽。“四人帮”倒台后的1978年8月,党就给他平反昭雪,恢复名誉,葬于龙华烈士公墓。宋庆龄在北京闻讯后,立即发表《怀念金仲华——<中国建设>创始人之一》一文哀悼。文中说:“金仲华秉性正直,他对世上的事物都抱着良好的愿望和乐观的态度。他从未料到有那样恶毒的诽谤,他无法容忍那样残酷的折磨。‘四人帮’在上海的爪牙威胁他,妄图使他承认那些莫须有的罪名。1968年4月3日,他被迫交代‘罪行’时含恨而死……这就是金仲华,我们忠实坚定的同志和同事、国际知名记者和国际评论家、中国第一大城市的副市长。他在解放前曾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,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进步事业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