蔣夢麟
蔣夢麟(1886─1964)原名夢熊,字兆賢,號孟鄰。浙江余姚人。光緒二十九年(1903)中秀才,次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。三十四年(1908)赴美國加州大學留學,開始接觸孫中山,為同盟會在舊金山辦的《大同時報》撰寫文章。民國元年(1912)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深造,民國6年(1917)獲博士學位回國,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輯、孫中山的秘書,幫助孫中山校訂實業計劃。民國8年(1919)任《新教育》主編。“五四”運動時,支持學生運動,但要學生服從學校領導。同年7月,受蔡元培委托,代理北大校務。反對學生的救國活動,要求學生“一心盡瘁學術”。民國12年(1923),再次代理北大校長,仍竭力反對學生參加反北洋軍閥政府的政治活動。民國15年(1926)“三一八”慘案後,態度有所轉變,譴責軍閥政府制造慘案,支持各校師生的愛國活動,主張抵制日貨,因而遭到軍閥嫉恨,逃離北京,回到杭州。民國16年(1927)南京國民政府成立,試行大學院制,受命出任第三中山大學(後改稱浙江大學)校長,兼管浙江教育行政事務。次年10月,任大學院院長,大學院改教育部後任教育部部長。民國19年(1930),因與國民黨的元老們意見相左,辭去部長職務,重任北大校長。在幾次生長北大期間,創設研究院,提出北大發展的三個方向,一要研究西學;二要整理國故;三要注意自然科學研究,設立最完備的實驗室等,對北大的發展作出過一定的貢獻。民國35年(1946)6月離開北大,歷任行政院秘書長、國民政府委員、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主委。民國38年(1949)去台灣。繼續主持“農復會”工作,並任“故宮中央兩博物院共同理事會”理事,70歲時,“教育部”頒予“當代儒宗”的“匾額”。著有《孟鄰文存》、《東土西潮》、《新潮》、《中國教育管理研究》等。
|